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在线配资交易网址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天文科普更像一个播种的过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探索天文领域时,对天文的好奇会引导他们学习光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或许这一切的始源就是多看了一眼天空中的星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特别研究助理刘孜铭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天文学文理兼修、有历史文化有未来科技、有理论知识有前沿技术,是一个“母学科”。科学素养培养对天文学的发展、科技强国等有着重大意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25年)》明确提出,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
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小学还面临着科学课师资力量缺乏、天文科普资源稀缺、天文课基础教具缺乏等现实困境。
为帮助科学资源不均衡地区学生解决缺少科普资源和科学专家资源等问题,近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伊利集团资助的“益”起看星空——天文公益科普行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活动联动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北京宇观未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向当地15所科普资源不均衡的学校捐赠6000套“天文探索盒”教具包。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天文金鹏团星云社的师生志愿者们架起天文科普小摊,与现场师生和家长互动讲解天文知识,15所受益学校教师同步开展教师研讨会,围绕“天文科普融入日常教学”主题深入交流。
“我们希望‘益’起看星空项目能在每个热爱天文的孩子心中种下星空的种子,提升儿童青少年科学素养,促进人口科学素质提升,助力城乡青少年共享宇宙探索的乐趣,守护每一个童年‘星空梦’。”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志媛说道。
公益助力实现孩子的星空梦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接触天文知识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理解物质世界的构成。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知识也有助于孩子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更有利于他们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宇宙的浩瀚能让孩子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生命的珍贵,潜移默化中培养敬畏自然、珍惜当下的心态,有些孩子甚至可能因此树立成为天文学家、航天工程师的职业理想。天文观测需要精细的准备和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孩子需学习记录数据、分析现象,这就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和对待科学的严谨性。”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高级教师朱戈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内蒙古大学附属小学是此次公益行动的受益学校之一,该校三年级科学教师畅菲坦言,这是第一次参加天文相关的公益活动,畅菲所教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和天文学相关知识都很感兴趣,但是畅菲并不是科学课专职教师,在科学课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天文学相关教具较为缺乏。“课本上有关天文的内容比较浅,相关教具比较少,孩子们获得的实践机会也很少,但是天文学知识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孩子们理解透彻。我目前还是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讲解较深入的科学知识,对文科教师来说这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畅菲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朱戈雅表示,很多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学校,现阶段天文科普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资源分配失衡的状况,中小学科学教师多以物理、地理等学科背景为主,缺乏系统的天文知识培训,难以开展深入的科普教学;优质科普资源(如专业望远镜、天文馆)集中在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县域以下学校缺乏基础教具,许多乡村孩子甚至从未使用过望远镜。
“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更缺乏全面了解天文学知识和实践的教师,或许老师懂一些星星的名字,但是可能并不擅长操作天文望远镜。”刘孜铭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天文学更加好奇,提出的疑惑很多,更需要天文学专业性强的教师答疑解惑。
面对上述科学教育与天文科普存在的现实困境,2024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联合伊利集团,启动了“益”起看星空——天文科普公益行动,通过物资捐赠、师资培训、公益研学等形式,为偏远山区、天文科普资源不发达城市师生搭建优质学习平台。
据了解,该公益活动第一期,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镇当地11所学校师生捐赠2000套教具及课程;让孩子们在教具、学具使用和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体会天文学科的魅力。活动第二期以公益研学的形式,通过北京天文馆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为来自内蒙古的98名受助师生提供基地参观和科普讲解,提高科学普及知识面,感受国家的天文科学发展和科技自信,激发天文科普相关兴趣,为国家天文科普事业储备优质人才。
暗夜保护迫在眉睫
“益”起看星空——天文科普公益行动现场/活动方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现场来自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天文金鹏团星云社的师生志愿者们架起天文科普小摊,让很多同学、老师和家长驻足停留,仔细听着天文金鹏团星云社的“小老师”们讲解天文知识。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让小志愿者赋能天文科普活动是今年开展“益”起看星空——天文科普公益行动的一大亮点,以同龄人的视角出发,讲解和科普天文知识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关于宇宙的无限想象在这样的互动中被悄然点燃,化作探索星空的好奇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朱戈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参加此次活动对天文金鹏团星云社的孩子们触动很大。“他们可以跳出日常经验,感受到其他省份的小朋友对天文探索的热情。当然,城市里光污染严重,难以观测星空,通过和呼和浩特的小朋友交流,我们的孩子也很羡慕内蒙古的观测条件。”
观测,是学习天文知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刘孜铭和朱戈雅均向记者表示,由于城市光污染愈发严重,当前暗夜保护已迫在眉睫。
“光污染已经很严重了,我小时候可以肉眼看到很多星星,但是现在如果跟孩子们说可以肉眼看到银河,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但20年前在夜空中看到银河,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们需要暗夜保护区有一方天空能够向孩子们敞开,让他们有机会亲眼看到星空。”刘孜铭表示,目前需要更多暗夜保护地区,尤其是在不太远离城市的地区,期待更多社会公众和公益力量加入暗夜保护的行动中。
据悉,2025年“益起看星空”公益行动目标捐赠12000份教具,将分别捐赠给内蒙古和四川省西昌市天文科普资源稀缺的小学。该公益行动还将通过开展天文科普研学、组织学生教师培训、举办与天文科学教育相关的公益(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帮助科学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的师生提升整体科学素养,助力全国青少年及地方教师享有平等学习机会,助力国家储备天文领域优质人才。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涨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